记者暗访南京小贩用稻田蟹洗蟹粉制造假大闸蟹,并可伪造激光防伪标签及扫描标志,过程20分钟左右,加工成本仅为洗蟹粉。小贩称造假大闸蟹多用于供给饭店采购。

“秋风起,蟹脚肥”,国庆黄金周,肥嫩鲜美的大闸蟹开始上市,并“晋升”为饭桌上价格不菲的头道尝鲜菜。然而,“洗蟹粉”使“山寨版大闸蟹”粉墨登场,外表与正常大闸蟹无异,不仅使民众花了冤枉钱,还为食品安全埋下了一颗“定时炸弹”。那么,触目惊心的“洗蟹黑幕”如何使大闸蟹成为“大宰蟹”?

“大宰蟹”使唯利是图置民众健康不顾的商业道德和盘托出。不仅仅“黄金周销量榜首”的大闸蟹,在现实生活中凡是能卖个好价钱、大价钱的商品,都离不开商家与媒体的炒作。促销手段本无可厚非,但在恶意炒作之下,消费者的猎奇心理被强烈调动起来,本来价廉物美的商品一下子身份百倍,消费者趋之若鹜,竞相购买,并以享用名牌、大快朵颐而引为骄傲。于是,“加工”普通而廉价的稻田蟹,使之摇身一变成为固城湖青壳大闸蟹,成为一个公开而火红的“新兴产业”。“山寨版大闸蟹”透视出社会诚信的缺失,折射出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,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倒映出民众缺乏理性消费、盲目追求“品牌”的畸形心态。

“大宰蟹”的“横行霸道”令监管缺位暴露无遗。“洗蟹粉”与“小龙虾”一样,都是工业原料草酸。所谓的 “洗蟹粉”其草酸含量可能比“小龙虾”更高、更毒。令人纠结的是,每每遇到相关食品安全方面的市场现象与公众质疑,见到最多的、第一时间在现场说话的往往是“记者”而非执法人员。而食品安全事件一旦被曝光,监管部门就会又是“专项整治”,又是一招一式的“迷踪拳”,请出专家来喂大家吃“定心丸”。那么, “山寨版大闸蟹”曝光后是否又要搞一回“专项整治”?抓大放小、百疏一密、一曝十寒、被动滞后的食品监管积弊,一次次进入“专项整治”到“屡查屡犯”监管怪圈就不足为奇了。

“大宰蟹”还凸显出制度细化上的缺陷。虽然“食品安全法”已将用于食品的洗涤剂、消毒剂等都纳入了监管范围,但对于洗涤剂的规范与监管过于原则,该法第十条规定,使用的洗涤剂、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、无害。而相关实施细则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处罚条款。就是说,无论“洗虾粉”,还是“洗蟹粉”,对于擅自使用者很难使之付出违法成本。退一步说,即便上溯到洗涤剂厂家,鉴于洗涤剂中有不少为“三无产品”,还有生产者自己配制洗涤剂等,终成“无头之案”。食品洗涤剂的安全性直接决定食品的安全性,制度真空无疑会使违规使用者更加肆无忌惮,变本加厉。

今年以来,三聚氰胺、激素奶粉、麦乐鸡、紫砂煲、小龙虾、增白粉、瘦肉精、增白剂、嫩肉粉、烤鸭油、硫磺熏姜等食品安全事件和民众质疑层出不穷,监管部门的缺位和滞后如影相随,广为公众诟病。“大宰蟹”的出现再次警示,必须在立法与监管上做到未雨绸缪,防患未然,主动出击,常态督查,问责跟进,将加大违法成本和处罚力度贯穿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始终,才能真正做到“保卫我们的胃”。